苏丹—中国农业合作开发区 | 山东与“一带一路”国家拓展农业科技合作
近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高层论坛在济南举行,来自15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的32位官员和专家,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国际合作的新途径,共享发展新机遇。
苏丹农林部次长巴德尔丁·希尔克·默哈默得对中国政府对苏援助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感谢山东省对苏丹农业发展和中国援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的支持。据他介绍,在山东省农科院派驻专家支持下,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与苏丹国家农科院合作,审定了2个转基因棉花品种——中国1号和中国2号,中国1号亩产达250-300公斤,是当地棉花品种产量的7.4倍。自2014年以来,示范中心平均每年向苏丹农业部提供棉花原种100吨左右,中国1号种植面积占苏丹棉花种植总面积的90%以上。
作为中国农业大省,山东农业增加值长期居全国首位,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粮食总产居全国第3位,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农产品加工产值约占全国1/6,出口额约占全国1/4,为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山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3%,高出全国5个百分点。
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合作,注重搭建科技合作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了多个国际联合实验室、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其中山东苏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援建的20多个项目中综合评估为第一名,成为我国援非典范。
论坛期间,中埃农机装备联合研发中心、中俄国际微生态研究中心和中波园艺科技园区正式揭牌。同时,济南市倾力打造四大海外产业园带动企业“走出去”:
一是苏丹“中国(济南)农业园”。以山东外经集团苏丹农业示范中心项目为依托建设苏丹—中国(济南)农业产业园。以棉花种植为切入点,在当地建设棉花深加工企业,引进先进的棉花加工设备和技术,组建流通网络,开展棉花出口及当地市场业务,进而形成农业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同时,携手济南市农作物种子、农机、化肥、农药、农产品加工、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涉农企业,共同开拓非洲市场。
二是莫桑比克“中国(济南)工业园”。以山东域潇集团现有矿产开发项目为依托,将莫桑比克马普托矿产资源基地建设发展成为莫桑比克—中国(济南)工业产业园,形成资源开发、矿产机械、交通运输、水泥建材、生产加工等产业链。
三是尼日利亚重卡汽车工业园。2014年,重汽集团与尼日利亚签署合作协议,在尼日利亚建设KD工厂(组装),将尼日利亚KD工厂建设发展成为重汽尼日利亚工业园,带动重卡相关企业到园区投资办厂,辐射整个非洲市场。重汽集团与中非发展基金已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约1.33亿美元,项目将于年底竣工。
四是商氏农业乌克兰农业园。在世界第三大粮仓—乌克兰建立粮食种植基地,租赁土地100多万亩,年产粮食50多万吨,主要是玉米、小麦、大麦、大豆等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