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度尼西亚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 | 海外当“农民” 种出国家级境外农业园
“看着地图找机遇,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孕育着千载难逢的机会。近年来,新区的龙头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开拓沿线新商机,全面提升了竞争力。生产要素在辽阔的“丝路”上流动,为推动沿线国家及地区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聚龙集团棕榈油生产线记者 贾成龙 摄
“我费了好大劲儿从农村考到城市里上大学、工作、生活,不用在农村种地了,没想到若干年后又到了农村,而且是到印尼种地。”聚龙集团印尼公司西加里曼丹区董事孙忠宝回忆起刚到印尼建设棕榈园的生活,不禁开起了玩笑。从加入建设印尼棕榈园大军的那一天起,孙忠宝就和大家共同开始了棕榈种植园的开发建设。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总部位于滨海新区的聚龙集团加快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布局,实现了从国际贸易、农业种植、工厂加工到建设境外产业园区的一步又一步飞跃。
用心建设守卫棕榈园
“我国在棕榈油方面年消费量超过700万吨,但受气候所限,全都依赖进口。要想获得大宗粮油产品的定价权,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棕榈种植园。集团从2006年起,在印尼加里曼丹岛设立了农业产业棕榈园区,打造从棕榈果树种植、压榨到原油进出口的全产业链。”孙忠宝向记者介绍,“记得刚刚进入园区不久,便迎来了我在印尼的第一个旱季。”他说,骄阳似火的8月,连续40多天没降一滴雨,而这段炎热的日子正是印尼一年一度的烧芭季节。当时棕榈园与野树林中间只有一条4米宽的边界河,可以想象,若周边烧芭的话,棕榈园会是怎样的结果。
“棕榈园的土质是腐蚀层,加之清芭时树木堆积成的堆垄,于是我们开始了连续一个多月全天24小时的巡逻。”他说,最严重也是记忆最深刻的一次,火直接烧到1米深处,地表用水浇灭了,可几个小时后又烧了起来,最后只能用挖掘机把复燃的地方直接挖出来再浇水。除了宿舍区留守的一名厨师外,从早上6点到第二天凌晨2点,大家整整20个小时没有离开过现场。
坚守者们就是这样执着地守卫着每一棵树每一块土地。除了企业在自营地之外,聚龙人也与当地村民开展“合作种植”。截至目前,聚龙在印尼的“合作种植”范围已经达到40多个村庄,有5000多个家庭2万多人受益,合作种植总面积近1万公顷。
打造中国·印尼聚龙农业合作区
“近几年来,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坚定了我们‘走出去’的信心,也给企业指明了整合产业链的发展新方向,加快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布局。”聚龙集团公共及政府事务部总监邱爱秒表示。
自2013年起,聚龙开始整合印度尼西亚的产业资源,投身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希望走出去。不过,一家企业刚开始走出去非常难。”他向记者介绍,中资企业抱团走出去会形成强大的力量,大家还可以互相有个帮助。因此,聚龙提出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打造一个包含农业产业园区运营商、农业综合开发商、农业地产商、国际粮商的综合开发服务平台,为中资企业“抱团出海”奠定坚实有力的保障。
截至目前(2018年10月),合作区内已完成道路、供水、供电、排水、通讯以及平整土地等基本配套建设,并已获得工业用地面积3.23平方公里,实施企业累计投资超过1.2亿美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9000万美元,成功吸引达14家企业入驻园区,企业投资额超过4000万美元,合作区总产值超过2000万美元。2015年,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已经正式获批成为天津市级境外产业园区,被天津市委确定为天津市“十三五”规划建议建设的重点项目,并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业国际合作首批试点项目;2016年8月,合作区通过国家商务部、财政部的联合审批,正式成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成为东盟地区第一家通过国家确认考核的农业型产业园区,以及我国三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农业产业型园区之一。
聚龙集团仅是新区企业“走出去”的一个缩影。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滨海新区依靠自身政策、产业、科技等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对外合作新模式,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层次开展了农业、装备制造等多领域合作。“输出”成功的新区管理经验模式,打造综合性经济区,吸引了各国企业在当地集群发展;利用产业发展优势,龙头企业纷纷走出国门,不断收获着经贸投资交流带来的丰硕果实。
(时报记者:赵贤钰、张彦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