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乌辽沈工业园 | 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采访乌干达辽沈工业园董事长张皓
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举行,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作为主宾国领导人也出席了本次会议。辽沈工业园作为目前中国与乌干达较为突出的合作项目,工业园董事长张皓也随行到达长沙参加会议,在博览会期间,各大媒体也对乌干达辽沈工业园董事长张皓进行采访和跟踪报道。采访中,张皓董事长对辽沈工业园目前的详细情况作了介绍,同时解答了目前并给予即将从国内“走出去”的企业很中肯的建议,国内企业初到海外投资的困惑等,都是“满满的干货”!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对企业有所帮助,下面就请看一下文字报道:
1、王记者:张总您好,想请您介绍一下辽沈工业园的基本情况
张总:辽沈工业园是三年前成立的,到目前为止总共有14家企业入驻,主要是以中国企业为主,展厅中的展示板介绍了工业园的现有情况,在这期间,我们已经完成了整体园区1期的50%的基础设施开发,入驻企业率也已超过了1期的50%,未来的三年里,我们将完成整体工业园5.2平方公里的全部项目的开发,希望可以吸引到50家的企业入驻工业园。
2、王记者:目前在非洲乌干达,中国的境外合作区发展情况如何呢?大概有多少个?
张总:目前的发展状况势头非常良好,目前非洲这片土地和我们中国40年前是非常相似的,也就说目前发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中国走过来的经验,正好适合于非洲,可完全复制过去,把40年来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成长历程复制到非洲,也是比较适合的。所以,中国企业在非洲落户也非常适应,中国企业发展其实就是从这种状态一路走过来的。
3、 王记者:对于中国到乌干达投资的企业,辽沈工业园境外合作区能起到什么作用?
张总:辽沈工业园区起到的作用就是解决中国人到海外投资的几大困惑。首先是安全,对当地法律法规不了解,对社会、文化和交流不懂,这其中存在很多想象不到的弊端,我们工业园平台恰恰是解决所有企业的后顾之忧,企业只需要管理好自己的生产,管理好自己的产品,余下的其他事宜全由园区帮助入园企业解决处理,这就是我们平台存在的意义。
4、王记者:有哪些企业的案例,通过辽沈工业园的服务,得到了怎么样的促进作用?
张总:两个企业的案例:第一个是辽宁沈阳的企业,做芒果干加工,现在品牌在国内可以看到,已经在“京东”上销售,叫“果锐科技”,这个产品已经返回国内,本身乌干达的芒果资源很丰富,且价格便宜,不过原先当地没有利用好这一资源,全部浪费掉了,而这个沈阳企业从国内到乌干达之后,发现了这个资源,把他们做成果干,再发回国内销售,并且供不应求。而这类企业在中国是大量存在的,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在这个企业从国内出去之前,国内的工厂可能半年以上都是在停产状态,主要是因为果源的问题。到了非洲之后,水果原产地,可以拿到第一手的优惠价格,还能利用中国和乌干达签订的双边贸易协定,可以拿到“零关税”进口,所以这个企业在非洲就“复活”了。
第二个就可以说一下辽沈工业园另一家入园企业陶瓷厂——旺康陶瓷。旺康陶瓷是一家专门生产瓷砖的企业,生产瓷砖所需的90%以上的原材料都可以在乌干达采购的到,而这家企业本身也是做非洲市场,并且瓷砖的经营成本最大之一是运费,在乌干达直接生产就解决了运输成本的问题,又靠近了销售市场,促进了这个产品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至此他的产品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内,市场占有率就已经超过了80%。
5、王记者: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境外合作区也越来越多,像中白工业园、中马双子园(国内国外都有园区),乌干达也应该有很多这样的类似的园区,请问乌干达辽沈工业园,他有一些什么优势和特色的地方。
张总:辽沈工业园首先是乌干达第一家私营工业园,私营工业园是和政府合作并且有私人投资的工业园,同时也是工业园的先驱者,在我们开始做工业园的时候,乌干达还没有针对工业园的法律,而给我们的政策,目前也是乌干达独一家,没有第二家可以达到我们的同样的政策,在这个期间,我们带动了工业园的发展,也给乌干达打造了一个模式,告诉他们什么是一个工业化,什么是工业园的一个正确的发展模式,在我们工业园规划的基础上,乌干达又规划了22家工业园区,这也带动了乌干达全国的工业化发展。
6、王记者:辽沈工业园下一步招商计划是什么?将会推出哪些的优惠的政策呢?
张总:目前招商计划是,想优选一些国内的优、尖企业,我们希望这些企业能在非洲长期的存活下去,而不是短期行为,我们对企业招商的要求是首先企业在规模效益上,只针对中、大型企业招商,过小型企业存活能力比较差,非洲市场已经不像国人想象的那么简单,竞争也逐渐加大,我们不希望进入工业园的企业很快被市场淘汰,所以我们会针对一些在国内有一些尖端技术、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进行招商。
7、王记者:您对中国有想法“走出去”的企业,尤其是在乌干达投资和贸易,包括在中国的境外合作区投资等,对这些企业有什么建议?
张总:像企业“走出去”的,首先考虑的是国内人工成本的上涨,说到这一点,在我们园区有一个实际的案例——添裕服饰(在辽沈工业园叫哥克塔职业装有限公司),添裕服饰吉林的企业,是给欧美的滑雪品牌、工作制服等做代加工的,因为国内的工资上涨幅度太大,还要缴纳五险一金,企业做代加工的成本已经被人力成本全部吞噬,他们企业已经很难在国内继续经营,所以在去年添裕服饰决定,把国内的4000人的工厂全部搬到乌干达,他做好的产品,利用乌干达和欧美优惠贸易政策,享受出口到欧美“零关税”,而中国的纺织品出口美国是有25%的关税的,加上乌干达人工成本仅有人均400元/月的工资,相当于国内的1/10,企业完全是在人工成本上、关税政策上享受了这些红利。我希望这些企业在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他们的可以在当地销售;第二,他们的产品需要高劳动力附加值的,可以把他们迁到非洲,因为劳动力价格低廉;第三,另外乌干达和中国、欧美签订的一些优惠的贸易协定。利用这些优惠红利,把生产的产品返销回中国或者欧美,或者销售到当地市场,这是一个考虑的比较好的思路。
8、 王记者:您建立工业园已经三、四年了,对乌干达投资市场的商机您有什么推介吗?
张总:我20年前来到非洲,当时的非洲所有的商品几乎都没有人做,而经过这20年的发展,市场已经扩大很多,据官方同意,目前乌干达有4000多家企业,整个乌干达的面积紧21万(平方公里),人口为4000万,他的企业增长速度其实是蛮快的,非洲其实是一个中国企业出来发展的地方,因为我们经常讲一个笑话,“我们家有三个孩子,欧美是老大12岁,老二2岁,老三1岁,老大脱下来的衣服,老二、老三不能穿,老二脱下来的衣服,老三就能穿上”。我想企业都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目前已经在国内面临瓶颈的企业,现在已经停产的设备,那么如果到了非洲,这些设备将会找到新的出路。
9、 王记者:辽沈工业园作为一个目前境外合作区发展很好的一个案例,那么您对境外合作区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张总:境外经贸合作区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能建设就完成任务了,对合作区要有自主盈利的模式,目前有一部分园区是外观建设的比较漂亮,但是园区本身的入驻企业不去协助,让企业自生自灭,这是不行的。如果要园区的企业有很好的发展,境外合作区就相当于一个“家长”,要帮助这些企业发展,他们走错路,走弯路的时候要提醒和纠正他们,在有人“欺负”他们的时候,也要帮助他们,这才是园区真正的管理思路,不能建设完园区,就交给企业,让企业自生自灭,这是不适合的。因为企业本身就对这个国家不了解,管理者如果对园区也不了解,对政府也不了解,那这个园区就是一个失败案例。
10、王记者:您刚才提到的,还有一个就是服务,作为辽沈工业园您下一步有什么关于服务的举措?
张总:我们园区建立的自己的海关,我们为政府建设了一站式服务中心,我们建了一栋楼,移交给政府,要求政府各个部门办公人员入驻我们工业园,做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入园企业服务,下一步我们要建一所技工培训学校,为入园企业培训技工。再加上安保服务、物流服务、法务服务等,让企业入驻之后只管生产,剩下的事情都交给我们!
采访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