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坚持“一体两翼”的产业格局,以商贸物流、农产品加工为主,以地产开发和服务业为支撑,打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注重先进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为老挝树立一个配套完善、运作高效、环境优美的开发区典范。开发区总体定位为“一城四区”,即万象产业生态新城、国际产能合作承载区、中老合作开发的示范区、万象新城的核心区、和谐人居环境的宜居区,重点进行工业产业发展。
开发区整体效果图
1.发展概况
区位优势。开发区位于老挝首都万象市主城区东北方14公里处赛色塔县和赛塔尼县,万象新城区的核心区域,占地11.5平方公里,开发区毗临老挝450周年大道、13号国道、扩萨阿路,距离老泰第一友谊大桥仅10分钟车程,距瓦岱国际机场19公里,距规划新机场10公里,距中老铁路货运站中心位置仅1.5公里,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建设主体。中国·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项目运营主体是老中联合投资有限公司,由云南省海外投资有限公司与老挝万象市政府共同出资组建,公司股本总额1.28亿美元,云南海投占75%。
云南省海外投资有限公司(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9年10月,是云南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建投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和海外投资平台。
云南省海外投资有限公司主要进行境内外项目投资及对所投资项目进行管理,聚焦“境外园区、商业地产、基础设施、资本运营”四大产业板块,积极开辟新投资领域。公司贯彻落实中国及云南省“桥头堡”建设及“走出去”战略,以南亚、东南亚为重点,通过项目投资促进友好合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产业发展。按照“工业开发区+万象新城”的开发理念,分三期滚动开发。开发区一期重点进行工业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五金建材、机械制造、清洁能源生产、物流商贸以及支持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创业,开发区二期及三期重点发展商贸和努力建成万象新城。
基础设施。开发区已完成入园1号路、2号路及区内一期开发所需路网的建设;完成园区大门、开发区办公大楼(包括管委会办公楼、老中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办公楼、宿舍楼和园区展厅)的施工建设;正在进行区内变电站、创业中心大楼的施工建设;首期4平方公里园区具备道路、水、电、通讯、网络、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自来水管网铺设完毕,日供水量为6000立方米,能全面满足入园企业的需要。园区拥有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2000平方米客户服务中心,能够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园区道路建设已完成18公里,分为主次干道,主干道为迎宾大道(友谊路),科创路,道路宽度为38米,次干道即科学路、开创路等道路,道路宽度为32.1米;支路即道路宽度为23.3米和27.5米的道路。
开发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3.1万平方米,其中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分两期建设,一期1、2号厂房,每栋5000平方米,总计1万平方米;二期3、4号厂房,每栋5000平方米,总计1万平方米。
园区规划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简称老挝)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也是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点击获取:《企业对外投资国别(地区)营商环境指南》-老挝(2020)
1.总体概况
区位优势。老挝位于中南半岛北部,地处东盟腹地,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接越南,西北达缅甸,西南毗连泰国。
自然资源。老挝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境内80%为山地和高原,全国森林覆盖率约50%,产柚木、花梨等名贵木材;湄公河是老挝最大河流,长约1900公里,流经首都万象,老挝与缅甸界河段长234公里;矿产资源有锡、铅、钾、铜、铁、金、石膏、煤、盐等。
人口。老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口约700万人,人口密度约26.7人/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全国分49个少数民族,分属四大语族系,即老泰语族系、孟高棉语族系、汉藏语族系、苗瑶语族系,全国80%的人口分布在湄公河沿岸及河谷平原,20%的人口分布在山区,地广人稀,是亚洲地区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现在老挝已经变成华人新移民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2017年底,华侨华人约19万人。
基础设施。见表1。
表1 老挝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2.经贸发展
宏观经济。根据老挝计划投资部统计数据,2017年,老挝经济发展速度6.8%,人均年收入达2472美元,农业增长2.7%,工业增长9.5%,服务业增长6.15%。
产业发展。老挝产业主要有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主要工业企业有发电、锯木、采矿、炼铁、水泥、服装、食品、啤酒、制药等及小型修理厂和编织、竹木加工等作坊;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薯类、咖啡、烟叶、花生、棉花等,全国可耕地面积约800万公顷,农业用地约470万公顷;服务业基础薄弱,起步较晚,旅游业是老挝的新兴产业,2016-2017财年老挝共接待游客423.9万人次,前三大游客来源国为泰国、越南和中国。
对外贸易。2017年老挝进出口贸易额93.45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其中出口48.03亿美元,进口45.42亿美元;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与19个国家签署了贸易协定,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瑞士、加拿大等35个国家(地区)向老挝提供优惠关税待遇。主要外贸对象为泰国、越南、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加拿大和其他东盟国家。
吸引外资。1994年4月21日,老挝国会颁布新修订的外资法,规定政府不干涉外资企业事务,允许外资企业汇出所获利润;外商可在老挝建独资、合资企业,享五年免税优惠。2004年,放宽矿产业投资政策;2015/2016财年吸引外资12.7亿美元。截至2017年10月,老挝政府共批准设立了13个经济特区和经济专区,占地近2万公顷,其中包括6个经济特区和7个经济专区。
对外合作。老挝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成员,与联合国、世行、亚行等国际机构保持良好合作。
3.双边关系
政治关系。中国和老挝于1961年4月25日建交。近年来,中老关系全面恢复和发展,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卫生等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协调与合作。
双边贸易。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7年双边贸易额30.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其中中方出口14.3亿美元,同比增长44.5%,进口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7%。主要进口铜、木材、农产品等,主要出口汽车、摩托车、纺织品、钢材、电线电缆、通信设备、电器电子产品等。2018年1-4月双边贸易额为11.2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其中中方出口4.4亿美元,同比增长3.9%,进口6.8亿美元,同比增长41.6%。
双边投资。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7年7月,中国在老投资存量61.3亿美元;老对华累计实际投资4559万美元。据老挝计划投资部统计,2016年中国投资者在老挝投资有约764个项目,涵盖领域广泛,包括矿产、农业、电力、手工艺品、旅游业等多个行业,其中552个项目为100%中国独资,212个项目为中老合资,中国是老挝最大的外资来源国。
产业互补性。中老两国经济互补性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装备水平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端,性价比高。老挝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急需中方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两国在农业、基础设施、制造业、能源、旅游等领域具有较大合作潜力。
农林合作。农业是老挝政府鼓励外国企业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中老投资合作的重点。中老两国在农业领域具有极大互补性。一方面,尽管农业资源丰富,但老挝农业发展程度不高,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人才缺乏,市场狭小。另一方面,中国在农业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且消费市场广阔。
制造业合作。在中老共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大背景下,老挝力争把握这一契机,以带动其本土工业化和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发展。2016年以来,老挝政府持续推动工业领域特别是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中资企业在老挝发展加工制造业具有良好机遇,主要包括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医疗器械等。
旅游业合作。老挝地处湄公河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共拥有1900个旅游景点,其中包括1000个自然环境景点、534个文化遗产、300个历史遗迹。老挝秀美怡人的景色和纯朴自然的氛围,使旅游业成为继矿产业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老挝政府预计2020年赴老游客将达到620多万人,旅游业收入达近10亿美元。2017年10月,老挝政府启动“2018老挝旅游年”活动,不少项目是针对中国游客推出的特色旅游产品,力争实现吸引500万游客、旅游业收入达9亿美元的目标。中国政府表示支持老挝开展“2018老挝旅游年”活动。
税收政策。利润税。生产类企业享受免缴利润税6-10年,免税期满后按5%缴纳;商贸类企业享受免缴利润税2-5年,免税期满后按5%缴纳;服务类企业享受免缴利润税2-10年,免税期满后按5%缴纳。
增值税。获得开发区经营许可的入园企业进口商品或服务在开发区进行使用、加工或销售的,免缴增值税;在开发区外全国范围内进行商品买卖和各种服务的,其增值税缴纳和减免按老挝税法执行。
消费税。获得开发区经营许可的入园企业,从国外或开发区外引进商品在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内进行使用、加工、生产或销售的,免缴消费税;获得开发区内有关生产业,商业,服务业和商品进口业的经营许可者,如在开发区外全国范围内进行经营、消费和买卖,按税法缴纳消费税。
关税。用于加工或生产的工厂建筑材料、原料、半成品、机动车辆和用于生产的配件,修建仓库所需建筑材料、机械、交通工具及配件,入驻园区的运输公司(拥有重型装载车辆)用于修建自用房屋的建筑材料、用于运输所承包工程配件、设备、装卸商品配件的车辆,用于项目的生活必需品、办公设备,以及用于修建项目自用房屋的建材,从开发区出口的一切商品等可免除进口关税。
个人所得税。开发区内工作人员按5%的税率缴纳。
土地政策。老挝土地法规定老挝境内土地归国家所有,外国投资人向政府租赁土地最长年限不超过50年,向私人租赁土地最长年限不超过30年。而根据2015年9月8日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及土地管理局颁发的2351号《国有土地使用权许可证》规定,开发区土地使用权为70年,开发区可为入驻的企业办理土地使用权的租赁和转让。
人力资源政策。老挝社会经济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价格也相对较低,为到老挝投资的企业节省较大的人力资源成本。一般劳动者的工资约200美元/月,政府的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约为110美元/月。
林木加工、农产品加工、轻工纺织、机械制造、房地产开发、综合服务业。
投资流程。见图1。
配套服务。开发区为投资者提供从前期考察到项目落地、建设、运营全过程的一站式服务,可为企业办理公司注册等众多证件。
(1)项目考察期:提供老挝法律法规、老挝经济发展、产业发展、项目可行性等投资咨询服务。
(2)项目建设期:办理公司注册登记、劳工许可、施工许可、建筑设备和材料免税申请等,并提供物资运输和通关服务。
(3)项目运营期:提供生产原料、设备、成品等物资的免税申请、运输、通关等服务;开发区与苏州大学和老挝国立大学合作,根据入驻企业人才需求,定向进行技术人才培养,打造人才培养基地,为入驻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协助企业实施人员招聘和培训。
基本配套设施还有食堂、客服中心和厂区宿舍。其中员工宿舍已经建成两栋,每栋5层108间房,共216间宿舍的员工宿舍楼,为入驻企业的员工提供住宿,占地总共8000平方米,最大可住1600人。
图1 投资流程
投资状况。2013年底,老挝第1个石油炼化项目—老挝成品油精制项目入驻园区。截至目前,开发区已吸引来自中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47家企业入驻,投资行业涵盖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生产、成品药制剂、服装加工、电力配套设备生产、五金建材等,入驻企业计划投资总额约5亿美元,入驻的企业有新希望老挝有限公司、老中东岩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老挝联合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老挝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有限公司、老挝赛色塔活动房制造有限公司、东印度制衣厂、老挝联合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