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概况
2016年9月,苏丹—中国农业合作开发区正式建立,2017年被中国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首批国家级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之一。
区位优势。开发区位于苏丹第二大国有灌区—拉哈德灌区内,毗邻青尼罗河,水量充足,土地肥沃,且灌溉、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建设主体。合作区的中国建设主体为山东新纪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4月在苏丹成立,由山东省国有企业—山东高速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山东国际公司控股。山东高速集团注册资本200亿元,年经营收入500亿元,资产总额3500亿元,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遍及五大洲106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700亿元,拥有28家权属单位、2家上市公司、5万多名员工。新纪元公司由中国山东国际经济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山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山东鲁棉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境外投资平台发起设立。
基础设施。新纪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种植棉花试验示范和良种繁育基地面积4万亩。同时,开发区建设了剥绒车间、农机维修车间、仓储、生活、办公区和种植营地等配套设施。
图1 苏丹—中国农业合作区—万亩棉田示范区
投资状况。苏丹—中国农业合作开发区总投资约5000万美元,主要经营农业,其产业结构分为四大部分:(1)良种繁育和示范种植;(2)棉花和种子加工;(3)棉花贸易,主要是销往世界主要纺织国家的皮棉产品;(4)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贸易。目前,开发区已购置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农机设备,包括最大型自动化采棉机2台,大型和超大型拖拉机20多台,国际先进水平的耕整地农机具40多台等,从土地整理备播、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全程实现机械化;建成年加工生产量为1.5万吨皮棉的轧花厂一座,加工质量处于当地领先水平,2018年将新建2座轧花厂,年产皮棉将达到4.5万吨;建成当地最先进的种子加工厂一座,年加工棉花种子800余吨,占全苏丹规模化棉花种子加工总量的50%以上。
苏丹共和国(简称苏丹)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1. 总体概况
区位优势。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东临红海、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南邻南苏丹、中非,西部与乍得、利比亚接壤,北邻埃及,国土面积188.2万平方公里,是非洲第三大面积国家。尼罗河贯穿南北,青、白尼罗河流经苏丹在喀土穆交汇,然后蜿蜒北上流入埃及。苏丹境内四周高,中间低,东北部有红海山脉,西部有穆尔山区,南部为努巴山区。
自然资源。苏丹地域辽阔,土壤肥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铁、银、铬、铜、锰、金、铝、铅、铀、锌、钨、石棉、石膏、云母、滑石、钻石、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木材资源及动物资源。
人口。截至2017年7月,苏丹共有人口3734.6万人,集中分布在喀土穆及其周边、苏丹港、迈达尼、达马津、阿特巴拉等地。苏丹兼具非洲国家、伊斯兰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于一体,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国家,70%以上为阿拉伯人,85%以上信奉伊斯兰教。此外大约有7000名中国公民在苏丹工作和生活,主要从事桥梁、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办私人医院、餐馆、超市,及医疗队(派遣)等相关工作。
基础设施。世界银行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强化培训,促进改革》显示,苏丹的营商环境处于第170位①,其主要制约瓶颈在于其薄弱的基础设施。
表1 苏丹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②
2. 经贸发展
宏观经济。苏丹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薄弱,工业落后,对自然环境及外援依赖性强。步入21世纪后,苏丹经济高速发展,GDP一般保持在8%左右的稳定增速,但是2011年南苏丹独立后,石油资源一部分归南苏丹所有,使得苏丹宏观经济发生阵痛。2016年,苏丹GDP为944亿美元,人均GDP为2384美元,通胀率为30.5%,失业率为20.6%。
产业发展。苏丹的产业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工业相对落后。具体见表2。
表2 苏丹产业发展情况③
对外贸易。苏丹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2016年对外贸易总额为114.17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83.23亿美元,出口额为30.9亿美元。主要出口产品为矿石(黄金、石油)原材料以及芝麻、牲畜农产品;主要进口产品是工业制成品。苏丹最大的五个贸易伙伴和贸易总额如下表所示:
表3 苏丹五大贸易伙伴及贸易总额情况
单位:亿美元
吸引外资。苏丹政府在三大领域大力吸引外资:基础设施建设向外资企业开放,支持BOT方式建设道路和电站;苏丹耕地面积广阔,但是实际耕种面积不足总耕种面积的五分之一,且耕种技术落后,苏丹政府积极寻求外资扩大耕种面积及耕种技术;苏丹黄金在非洲国家位居第三位,2011年南苏丹独立后,该国家大力发展矿产资源,但是当地缺乏专业技术和资金,政府寻求外资进入共同开发建设。2016年,苏丹共有17家中资黄金勘探、采选与治炼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近1.1亿元人民币,年产值约2.7亿元人民币。在苏丹所有参与金矿石冶炼的境外企业中,中资企业规模占比高达98%,占苏丹冶金市场的份额可达15%以上。
对外合作。苏丹同世界上近100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已经加入的区域贸易协定有东南非贸易共同体和阿拉伯国家贸易联盟,暂时未加入WTO,但是已成为WTO观察员,并与多数WTO成员国开始双边谈判。
3. 双边关系
政治关系。中国同苏丹于1959年2月4日建交,两国友好关系不断深入,高层互访频繁。2015年6月,两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双边贸易。两国经贸关系发展顺利。苏丹已成为中国在非洲重要的贸易,中国是苏丹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中苏贸易额稳步增长。2017年,双边贸易额28.03亿美元,同比上升6.4%。
双边投资。两国经济技术合作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石油、地矿勘探、建筑、路桥、农业、纺织、医疗和教育等。中苏石油合作始于1995年,由中国政府经援项下合作和互利性质合作两大部分组成,均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承担。南苏丹独立前中石油在苏丹已有8个投资项目,包括1/2/4区项目(现大部分位于南苏丹境内)、3/7区项目(现位于南苏丹境内)、6区项目、红海15区勘探项目、13区项目、喀土穆炼油厂项目、喀土穆化工厂项目、成品油销售项目,已建成集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管道、炼油化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石油产业链。
产业互补性。苏丹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拥有可耕地5300万公顷,目前耕种约1000公顷。苏丹制定了农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农业,但是苏丹农业技术落后,很多良田荒废,中国可以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抗虫害知识,开展广泛的农业合作。
其他合作。1970年8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科学、技术、文化合作协定》,此后连续签署了10个文化协定执行计划。中国从1971年开始向苏丹派遣医疗队,迄今已派出32批。近年来,中苏教育合作稳步发展,中方每年接收一定数量的苏丹奖学金留学生。2008年10月,国家汉办与喀土穆大学签署合作建设孔子学院正式协议,2009年11月举行揭牌仪式。
① 世界银行. 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强化培训,促进改革[EB/OL]. http://chinese.doingbusiness.org/zh/reports/global-reports/doing-business-2019.
② 商务部.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苏丹2017[EB/OL]. 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
③ 商务部.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苏丹2017[EB/OL]. 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
开发区是中苏两国产能合作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国家级农业合作战略平台,入园企业享受当地的扶持及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享受开发区提供的便利服务等。
外资准入优惠政策。2013年,苏丹政府修订投资法案,出台《2013年鼓励投资法》,设立“最高投资委员会”,在投资局内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为投资者办理各种手续;规定州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做好农业、工业、服务业项目用地的登记和规划工作,用地由国家投资局统一分配;明确规定外籍人员不再需要缴纳社保,并在投资税费减免方面做出适当调整。
农业优惠政策。苏丹具有独特的区域市场优势地位,苏丹加入了东南非与阿拉伯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与欧盟签订了市场准入协定。通过苏丹,农产品可以进入东南非、中东及欧洲市场。苏丹国内积极推进商品和贸易的自由化、纠正价格扭曲、鼓励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政府税收体制等。2005年起,苏丹政府加大农业投入,推出一系列 “农业复兴计划”和鼓励投资政策,积极开展国际农业合作。2008年年初,苏丹政府提出“农业振兴”口号,包括鼓励农业技术、改善农业设施、取消农业税等,刺激农业发展。此外,苏丹制定了2006-2010年农业发展五年计划,颁布《鼓励投资法》,对农业等战略性投资给予免费或低价租让土地、进口生产资料免税、免征10年所得税等优惠政策,企业入驻农业合作开发区还可享受《苏丹自由区法》的优惠政策。
中国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及省市发改委、商务厅、农业厅等部门将给予入园企业一定补助资金支持,并在融资、信保、棉花进口配额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产业发展。新纪元公司通过租用土地繁育良种、与当地农户合作种植等方式,逐步扩大规模,种植面积达2666.7公顷,已在拉哈德灌区形成集棉花良种繁育、种植、加工、贸易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企业效益逐年增加。
1. 招商情况
园区是以皮棉加工、棉纱纺织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园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驻,招商采取灵活方式,通过发布会、推介会、洽谈会、研讨会、媒体广告宣传、专题报道等多种推介形式宣传园区,同时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棉花纺织行业、产业协会等机构合作,依靠商务部、各省商务厅等政府部门协助推动招商工作。重点跟踪和引进市场前景较好、项目带动性较强的育种、棉纺企业;同时根据苏丹当地实际需要,吸引农机生产销售、棉籽加工等相关企业入园。招商方向上,国内招商和国外招商并进,在积极引进国内企业的同时,还面向当地企业,以及国际上有意愿在苏丹投资的企业。
2. 商务合作模式
苏丹—中国农业合作区的商务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新纪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苏丹当地企业合作模式,主要为以成本价格提供质优价廉的良种和化肥、农药及技术服务,产品收益分成。(2)新纪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苏丹当地农户合作模式,主要是向当地农户免费提供良种和化肥、农药等,然后进行产品收益分成。(3)新纪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当地代理合作引进、推广中国的农业机械和物资。